- 艺术品鉴定:不随意说真,更不轻易言假!
据统计,我国目前约有八千万艺术品收藏爱好者,也就是说,每十六个中国人当中至少有一个是有收藏艺术品的。
艺术品收藏于个人而言不仅是一种兴趣,也是一种投资,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。
然而庞大的艺术品收藏群体,也引来了不法分子的觑视,他们的种种活动都使艺术品在市场的正常流通遭到了诸多阻碍,也使藏家的艺术品投资困难重重。
而对于艺术品鉴定行业而言,“随意说真”和“轻易言假”这两种不负责任的行为,就是对艺术品行业的“犯罪”。
“随意说真”,助纣为虐
艺术品鉴定目前存在“随意说真”的现象,这与鉴定本身的难度和鉴定专家、机构的资质有关。
例如不久之前就出现过一起欺骗案例,一件花费近200万元的高仿“汉代玉凳”,被拍出2.2亿元的天价,随后被网友指出汉代人席地而坐,何来凳子?
事情败露后,成为行业笑柄。“汉代玉凳”如此明显的臆造品,若非拍卖机构中的鉴定人“随意说真”,又怎会如此。
中国自古以来重人情,当艺术品鉴定遇上人情世故、利益共同体,也让本已复杂的艺术品鉴定工作变得更加“扑朔迷离”。
当前市场环境下,艺术品交易极有可能会牵涉鉴定者的利益。有些不法艺术品经营机构常常打着“鉴定”的幌子,充当造假者的“马前卒”,和所谓的鉴定“专家”串通做局,“随意说真”,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。
正是这类“随意说真”的行为严重地损害了行业信誉,危害了中国艺术品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。
“轻易言假”,祸国殃民
艺术品市场还存在大量造假、售假现象,不少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在资质、程序等方面缺乏规范、标准,导致鉴定结果缺乏客观依据,出现错判、乱判,使得真品最终可能沦为“赝品”,无法很好地保护。
同时,缺乏艺术品鉴定责任意识,为避免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应承当的风险,其有可能随意地将真品鉴定为“假货”,以逃避责任。
某些鉴宝节目就存在着“轻易言假”的争议,在节目中对藏品进行现场鉴定,判断为赝品的,直接砸毁,而一旦鉴定人经验不足、资质不够,或在鉴定过程中没有经过深思熟虑,对藏品做出错判,必将损害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来的瑰宝。
以上这类不负责任的行为,不仅会大大打击原本就存世稀少的艺术珍品,损害收藏者的信心,更有可能使我国珍贵的民间国宝流失海外,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。
按照文化和旅游部颁布的《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》,要制止“随意说真”“轻易言假”的艺术品鉴定行为,应对艺术品鉴定机构、鉴定人实行问责制度,对其鉴定结果出具书面结论并承担责任。
为此,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标准化委员会、广州市艺术品鉴定协会、峰会艺术品鉴定承保联合体制定并论证通过了《艺术品鉴定工作规程》《艺术品鉴定人登记办法》《艺术品鉴定师认证规程》等规范化文件,希望通过制度化、标准化促进艺术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。